投稿须知
  1.来稿可直接通过《中国地质》网站(网址:http://www.zgdzbjb.cn/)投稿。作者投稿时应声明稿件专投本刊且未正式发表,切忌一稿多投,如有违反者,一切后果由作 ...
地质要闻 首页 >地质要闻 >

叠溪,挺住!——从茂县特大山体垮塌看高山等地形复杂区域灾害预警的艰巨性

发布时间:2017-06-27 10:25:00
    6月24日5时40分左右,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数十万方的崩塌体掩埋坡下一村民聚集点,造成100多人被埋,河道堵塞2公里。

响应,为了尽力减少伤亡

茂县山体崩塌事件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组织搜救,尽力减少人员伤亡,并抓紧排查周边地质灾害隐患,尽快转移受威胁群众,防止次生灾害。

获悉灾情后,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党组书记孙绍骋高度关注,研究部署落实好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多次电话联系四川,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国土资源部立即启动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随后又提升为二级。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随国务院工作组当晚赶到灾区。

6月25日凌晨,作为国务院专家组工作成员之一的凌月明召集会议,国土资源部专家工作组、四川省国土及相关部门和地方人员参加,明确迅速成立三个组并开展工作:一是专家组,由国内知名专家任组长,研究滑坡成因;二是现场搜救指导组,加强监测预警,确保不发生二次灾害导致新的人员伤亡;三是隐患排查组,对附近类似地区进行全面排查。

目前,已有由四川省9名专家组成的第一批专家组,四川省测绘局无人机技术小组赶赴救援现场;国土资源部5名专家组成的第二批专家组已赴四川。

灾情发生后,常年在川执行地质勘察任务、救灾实战经验丰富的武警黄金部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动214名兵力参与抢险救援,先遣组7名官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救援。同时,抽调地质、水文和测量等专业人员以及飞控小分队共计79人,组成应急救援分队,携带救援装备84台套,无人机2台,三维激光扫描仪1台,测量仪器2台,前往灾区开展地灾排查工作。

与此同时,四川省、阿坝州、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迅速联动,组织现场抢险救援工作。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在第一时间启动“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应急响应”,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冬生、副厅长蒋俊第一时间赶赴灾区。6月24日11时,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朱明仓、巡视员杨文杰紧急主持召开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调度会,对全省地质灾害排查防范工作进行再强调、再部署、再落实,确保全省其他地方绝对不再出现地质灾害灾情。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到“一把手”亲自挂帅,无盲点、全覆盖地做好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各督导组、应急抢险和地灾防治相关人员24小时待命。

截至6月25日上午,茂县已派出民兵398人对全县736处隐患点进行了巡排查,落实现场监测人员1472人对隐患点进行监测预警。同时,派出168人次采取地面调查、无人测绘、裂缝伸缩仪等专业调查方式,排查了灾害体后缘、侧缘、指挥部周边及松平波进山通道的地质灾害隐患。截至目前,排查范围内暂未发现有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疑问,滑坡是什么原因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苏立君,是赶赴受灾现场参与救援的专家之一。他告诉记者,根据专家组调查结果,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一场由降雨诱发的高位远程崩滑碎屑流灾害。“我统计了一下,从这个月月初(2号)到24号,茂县共有15天是降雨天气。其中3天是中雨,其余时间是小雨。”同时,由于当地并无重要矿产资源,基本排除了采矿施工等人为因素。

梳理有关资料发现,茂县处于龙门山和川西北三角形断块地震活动区,震情自明代就陆续有记载,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区。同时,茂县紧邻汶川县,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时是极重灾区,1933年叠溪镇还曾发生7.5级强烈地震。那么,两次大地震与此次垮塌灾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事故发生后,率先赶赴灾区现场勘查的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何思明说,“滑坡灾害不是单一因素导致,而是长期、多因素交叉形成的自然过程,包括地震等地壳运动的内动力、降雨及冰雪融解等外动力”。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认为,二者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地震的因素也不能完全排除。

6月25日下午,“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第六场新闻发布会邀请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许强教授和裴向军教授现场答疑。他们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多次到阿坝州研究地质情况。对此次滑坡是否与地震有关联,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结构疏松,往往是造成滑坡的主要潜在因素。

裴向军说,目前已证实,滑坡所处的叠溪镇松坪沟就是1933年叠溪地震一个断层通过的地方,“这场地震对当地斜坡的损伤,比汶川地震更严重”。

许强也认为,几次大地震与这次发生的灾害有关系。“汶川地震对山体造成震裂松动,一旦降雨,就会诱发地灾;同时加上当地山高,导致高层放大效应(鞭梢效应),即山顶部分因为地震的变形会更大,就像鞭子的末梢一样。”

此外,两位专家提出,强震还有长期效应,一场大地震往往影响数十年,比如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的影响是60年。“汶川地震只过去了9年,我们必须做好长期防灾的准备。”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醒,地震后没有坍塌的地方不代表没问题。地震造成的影响、不稳定的效应其实是长期存在的,必须要认真对待。

“川西地区地震是很频繁的,滇西地区地质构造活跃,平均每10年就发生一次六七级的地震。川西地区每20年就有一次六七级的地震。”卢耀如认为,川西和滇西两个地区有互补的情况。这次茂县的滑坡,实际上是1933年叠溪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复合造成的隐伏灾害的效应,是青藏高原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

预警,还需做出艰辛努力

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专家组经过初步测算,此次滑坡方量巨大,约1800万立方米,滑坡体高差1250米,平面滑动距离2250米。

“从现场考察情况看,当地属高山峡谷地带,滑坡山体属顺层变质砂岩滑坡,海拔高度约3400米、高度差超过1000米,坡度在50度至60度之间,属于高速顺层滑坡,冲击力非常大。”何思明说,高山峡谷区滑坡通常具有高位、高速、远程等特点,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形成碎屑流,具有非常强的破坏能力。

而这,正是此次垮塌事故发生突然,损失惨重的原因。

苏立君告诉记者,如果垮塌发生之前,山体下方的堆积物、路面、房屋等出现开裂、变形等现象,是会引起相关人员注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但如果形变只发生在山上较高处有植被覆盖的地方,就极难被发现。

许强认为,在此前的全省拉网式排查中之所以没有监测到新磨村的地灾隐患,有其客观原因:此次高位崩滑发生在海拔3400米以上,离受灾村庄高差超过1100米,那里无人居住且山体陡峭,坡度在55到60度,人很难上去。因此,虽然国土资源部门在汶川地震后做了很多排查,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排查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力、依靠地质人员调查,只能到一定的高处。在难以到达的高处发生了什么,很难知晓。同时,由于高山植被密集,受其遮挡,即使高精度卫星也难以拍摄到坡体变形——这意味着现有遥感手段发现不了隐患,传统工程地质勘探手段也难以开展。

据报道,此次灾害发生地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何思明表示,汶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关于龙门山断裂带潜在滑坡点的识别,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土质滑坡的可以通过地表变形初步进行判断。但岩质滑坡突发性强、隐蔽性强,往往难于预警。”他说,对潜在岩质滑坡点的识别,目前无法通过简单的遥感技术、卫星图片等完成,而是需要长期的研究,“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地质勘测技术的更新;另一方面是灾害理论研究深入。”

不过以现有科学技术,对岩质滑坡预警也并非完全无计可施。何思明介绍,目前可采用声发射或微震技术用于岩质滑坡灾害点监测,这是针对岩石在变形破裂过程中产生的声学信号进行监测的技术,“但需要专业人员技术装备、较高的成本,往往对大面积、大范围的地质灾害高发区难以全面覆盖。”

许强介绍,目前四川省已组建滑坡区周边地质灾害排查组,正在对周边的灾害进行排查,这是一个地震高发区,也是地质灾害易发区,“要说完全没有灾害是不可能的,我们会尽量找出来”。

下一步,将动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来进行监测,包括卫星、飞机、无人机,利用这些手段来逐渐发现隐患,尽可能避免灾害的发生。

同时,群测群防是成功防范很多灾害的非常重要的措施,要通过演练、对每家每户作培训、培养观测员,让老百姓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

重建,选址问题要高度重视

茂县属于中山、高山、极高山地貌区,相对高差大,河谷类型以峡谷地貌为主,地形坡度陡,沟谷发育。境内属于季风气候,温差大,雨量较少,蒸发量较大,为典型的岷江干旱河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全县环境地质问题较为突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那么,在没有发生地灾前,当地政府为什么不动员百姓搬到更安全的地方?

裴向军说,确定是否搬迁,要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没有发生地灾前,新磨村人口密度不大,和周围的村落相比,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很不错,还有花椒种植和旅游产业。在没有发生地质灾害前,人们不愿意搬到生产生活不方便的地方。

对于灾后重建问题,卢耀如强调,岷江地区两岸还是比较危险,要注意周边的稳定性,相关工程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居民的安全。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村落新建和灾后重建一般遵循集中性原则。但在高山峡谷地带,村落的建设用地有限,为获得更多土地,往往会开挖山体。这就会超出安全范围,比如有的建筑物周围山体的边坡比较陡,有的建设用地甚至占据了行洪的河道,这样的做法都会带来安全隐患。此外,村民在修建房子时,在程序一般做不到非常严格,往往无法做出风险评估。

对此,专家建议,应尽快划分建筑风险等级,在危险区域地方严禁建造,对需要治理的区域,要在确定安全之后才能盖房子。□

防灾知识:

什么是高位远程崩滑碎屑流?

高位:冲击动能大、速度快。滑坡最大落差约1600米。

远程:破坏性强,平面滑动距离2.5千米至3千米。

崩滑碎屑流:冲击面积大,滑坡体大概有1800万立方米,下落后会形成碎屑,其对地面冲击也并非整体,而是形成了很多岩石块组成的碎屑流。

紧急赴茂县叠溪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家、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肖智林经过现场勘察后表示,此次灾害简单说是山顶岩体突然崩塌,向山下滚落过程中带动斜坡碎屑一起运动,“以当时的降雨量,斜坡虽然松散但也问题不大,关键还是高山巨石崩塌带来的冲击(以至于形成碎屑流)。”碎屑流会对滑坡灾区造成严重冲击,如普通民房在这种碎石冲击中,很可能会直接被击破,形成倒塌甚至被掩埋。

山体垮塌前五大征兆

专家提醒,不同类型、性质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现象,主要为:

1.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反映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

4.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5.另外,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泥石流发生后如何避让、撤离?

1.不要往地势空旷、树木稀疏的地方逃,应就近选择树木生长密集的地带逃生。密集的树木可以阻挡泥石流。

2.不要往土层较厚的地带逃,要往地质坚硬、没有碎石的岩石地带逃生。

3.千万不要选择陡峻的山坡下面或者是爬树上躲避,可以到平整安全的高地躲避。

4.不要顺着泥石流方向逃,要向两边的山坡爬,爬得越高越好。

5.在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6.露营要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遇到泥石流,要立即丢弃除通信工具外的行李装备,选择安全路径逃生。



上一篇:地调局多家单位参与茂县特大滑坡应急调查
下一篇:人民日报:海洋六号,让深海科考更有深度(厉害了,中国科技)

主办 : 中国地质调查局 技术支持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院 100037 京ICP备05036996号